去年由于市场剧烈波动,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的产品规模大幅下降,而这一趋势在今年的半年报中得到扭转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半年报的披露,可以看到理财市场在逐渐恢复。

​理财公司产品规模上升

目前,光大理财、交银理财等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管理规模实现上涨。截至6月末,光大理财管理产品规模达到1.22万亿元,较上年末增长3.24%,其中净值型新产品规模达到1.18万亿元,较年初增幅4.0%。交银理财管理规模达到1.16万亿元,较上年末增长7.07%。

有的理财子公司还处在恢复阶段。截至2023年6月末,平安理财总资产96.14亿元,净资产93.36亿元,上半年实现净利润6.70亿元;6月末平安理财管理的理财产品余额8835.54亿元,较上年末略下降0.4%。这种复苏趋势在别的理财子公司中也可以看见,比如截至6月末,招银理财管理的产品余额为2.53万亿元,较上年末减少1372.54亿元,但较一季度末增加726.22亿元。

但是,仍有理财子公司尚未走出此前理财市场波动的余震。半年报显示,华夏理财产品余额4718.31亿元,比上年末下降8.10%;实现理财中间业务收入7.15亿元,同比下降60.99%。对此,报告表示,是受债券股票市场波动加剧、银行理财遭遇大规模赎回、存量产品清算、超额收益减少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。

同样,上银理财也受到影响,与去年同期相比,上银理财营收、净利润均出现一定下滑,分别同比下降24.15%和34.59%。根据半年报,上银理财总资产为41.05亿元,净资产为39.81亿元,管理的理财产品规模3152.29亿元,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.11亿元,净利润1.91亿元。

不过,目前理财产品规模回升已是趋势,未来有望继续复苏回暖。2023年一季度银行信贷开门红,理财回流存款,一季度理财规模下滑约2.6万亿元,二季度理财规模略微回升约0.3万亿元。据其估算,7月理财规模回升约1.5万亿元,月末理财规模约26.8万亿元。

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认为:“理财净值化转型阵痛期已过,理财规模已触底回升。”2023年上半年,固收类理财收益率保持较高水平,理财负反馈基本结束,理财规模下跌或受部分银行理财冲存款影响。

“今年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稳步上升,整体业绩表现良好,投资者赎回现象相较去年末减少;此外,存款利率持续走低,可能会有部分资金流向理财产品,如果接下来理财产品净值不再发生大幅波动,产品规模回升的概率较高。”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对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表示。

逆势布局权益类产品

根据中国理财网数据,由银行理财公司发行的处在存续期的产品有13415只,其中,权益类理财产品仅有34只,占比0.3%,其中80%的产品处于破净状态。

《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(2023年上)》显示,截至2023年6月末,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4.11万亿元,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5.15%,较去年同期增加1.32个百分点;权益类产品存续规模相对较小,为0.08万亿元,较上年末减少0.01万亿元,其中理财公司发行的权益类产品规模0.04万亿元,与上年末持平。

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对记者表示:“实际上,去年理财产品经历‘破净’潮以来,理财公司在权益类资产配置方面已经谨慎很多,新发行的中低风险、固收类产品比例持续上升,但投资者信心恢复并不是短期的事情,理财公司一方面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,另一方面也要在‘稳净值’方面继续下功夫。”

对此,监管也多次喊话“引导和支持银行理财资金积极入市”,多家机构也认为现在是逆势布局权益类投资的好机会。

某国有大行的人士对记者表示,目前正是逆势布局权益类产品的好时候。“引导客户做长期投资的布局,未来一定会给客户创造价值,坚定信心布局权益投资会有回报。”

平安理财首席权益投资官袁野也表示,看好下半年权益投资机会,将重点关注内需、消费、互联网等内循环板块,高ROE(净资产收益率)、高股息等具有中国比较优势的标的,以及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等。但目前,平安理财含权投资以绝对收益为目标,通过适时的资产再平衡,建立止盈止损机制,同时通过投资稳健型绝对收益目标策略,控制回撤,减少波动。

不过,银行理财客户对风险承受能力不高,对净值波动较大的中高风险产品接受度变得更低,未来还需加强投资者陪伴和教育,帮助投资者接受收益不确定性较大的理财产品。

因此刘银平认为,未来的主流还是固守。“今年股市持续低迷,受此影响,混合类、权益类理财产品的业绩表现普遍不佳,尤其是权益类理财产品,目前‘破净’状态仍然普遍,理财公司在资产配置方面会考虑投资者需求,如果权益类资产收益仍然不佳的话,下半年资产配置重点仍然在固收领域。”

关键词: